您现在的位置:中考大连站 > 中考备考 > 中考复习 > 正文
来源:家长帮大连站 作者:香草latte 2016-09-09 17:58:07
四、“何以……为”
文言中,“何以……为”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。其中“何以”的意思是“怎么用得着”,“为”是语气助词。“何以……为”用现代汉语可译为“要(拿、用)……做(干)什么呢”或译为“怎么(为什么)用得着……呢”。如:
1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?(《汉书·霍去病传》)——匈奴还没有消灭掉,要家做什么呢?
阅读文言文时,要注意“何以……为”形式的变化,主要有这样几种:
(1)压缩为“何以为”结构,意义不变。如:
2坐卧念之,何以为心?(《朱浮·为幽州牧与彭宠书》)——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,怎么对得起良心?
(2)有时省去了“以”字,形成“何……为”式,这时,意义发生些变化,“何……为”可译作“为什么……”或译为“做(干)什么……”。如:
3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?(《项羽本纪》)——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,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,还告辞做什么?
4项王笑曰:“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?”(《项羽本纪》)——项王笑着说:“老天要灭我,我还渡江做什么呢?”
5(子鱼曰)必如公言,即奴事之耳,又何战为?(《子鱼论战》)——(子鱼说)一定按您(宋襄公)所说的办,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,还打仗干什么呢?
(3)“何以……为”中的“何”字,有时换作“奚”、“恶”;“以”字有时换为“用”字,这样便形成“奚以……为”、“何用……为”等形式,意义不变。如:
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(《逍遥游》)——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?
五、“何……之有”
“何……之有”式表示反问,是“有何”的倒装。“何”是动词“有”的前置宾语,“之”是助词,宾语前置的标志。“何……之有”可译为“有什么……呢”或
“有什么……的呢”。如:
1譬如以肉投馁虎,何功之有哉?(《信陵君列传》)——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,有什么功效呢?
2姜氏何厌之有?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——姜氏有什么满足呢?
3宋何罪之有?(《墨子·公输》)——宋国有什么罪过呢?
4孔子云:“何陋之有”(《陋室铭》)——孔子说:“有什么简陋的呢?”
“何……之有”式有时变化,压缩为“何有”,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,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,表示“有什么……”的意思。如:
5除君之恶,唯力是视,蒲人、狄人,余何有焉?(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)——除掉君王的敌人,瞧着力量去办,我有什么舍不得(杀)呢?
有时,在“何……之有”的压缩式“何有”的前边加“于”字,或在后边加“于”字,形成“于……何有”或“何有于……”的形式,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,都可以用“对于……来说,又有什么……呢?”的格式来对译。如:
6王曰:“六国之后君,吾不能封也。远世之王,于我何有?”(《孔丛子》)——(陈)王说:“六国的后代,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。那些远世的国君,对于我来说,又有什么关系呢?”
7赐也达,于从政乎何有?(《论语·雍也》)——子贡通达事理,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?
8劳之不图,报于何有?(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)——没有想尽什么劳力,对报答来说,又有什么呢?
9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——孔子说:“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,学习而不满足,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,对于我来说,又有什么呢?”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